影片简介
◎简 介
我们将会看到一个交织着欢笑和眼泪的喜剧故事,里面关乎的是所有能够想象得到的与身为人母的状态有关的进退两难的窘境,其中包括婚姻、工作、自我以及不必要的适应能力,都将在一个命中注定的关键日子里同时接受考验……影片自成一派,因为没有其他作品能够像它一样全身心地沉浸于其中,努力地探索着成为一位合格的母亲需要具备的方方面面,虽然带点扭曲的幽默感,却不能磨灭它对真实性的精确把握。
在成为一位母亲之前,伊莱扎·韦尔奇(乌玛·瑟曼饰)本来是一个小说家,后来她通过自己的网站变成一个专门为妈妈或准妈妈们撰写博客的人,因为这样可以让她将更为深沉且有创造力的精力全部放在抚养她的两个小孩上。伊莱扎的生活和工作全部浓缩进了一个租金稳定的公寓里,那是一个没有电梯的专门用来租赁的建筑物,矗立在高消费阶层所居住的格林威治镇的中心地带……伊莱扎有一个为人和善但做事常常心不在焉的丈夫(安东尼·爱德华兹饰),他对自己的妻子所面对的挣扎和冲突似乎总是置身事外、显得漠不关心,就更不用说履行基本的家庭义务了。伊莱扎常常找最好的朋友希拉(明妮·德里弗饰)谈心,她们对彼此都感到很惋惜,可惜却无能为力。
似乎所有可能会引发动荡的事情都挤在了同一天进行,也直接迫使着伊莱扎不得不面对她很有可能彻底地迷失掉自我的恐惧。打从一大早,伊莱扎就意识到自己走进了一个异常奔波忙碌的一天:为女儿筹备一个让人心满意足的6岁生日派对;照顾刚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儿子;在一个大规模的停车场里为一个位置而与那些傲慢专横的中年妇女战斗;修补因为在博客中过于坦白地记录了好朋友的"实话"而产生的愤怒与情感裂痕……最最重要的是,伊莱扎决定参加由一本非常高档的育儿杂志主办的一场竞赛,而她需要做的就是用500字回答一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深奥的问题--"成为一个母亲,对于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到了黄昏时分,伊莱扎努力地将这一天发生的一切录入成文字,而且还要看起来尽可能地美好……在回顾的过程中,伊莱扎却意外重新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声音,同时也意识到她生命中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整个故事以一种辛辣、尖锐且充满喧嚣的方式,着眼于所有妈妈都可能会面对的各种挑战,凭借着一种敏锐的观察力直接渗透到了一个即将步入中年的女子,对自我的理解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里--从被那些20出头的小青年称为"女士",到最终将时间和生命力全部耗在了收拾孩子们散落在各处的玩具以及丈夫随手甩到一边的臭袜子上。
◎幕后花絮
【母爱并不只是无私地奉献】
《母性》由女电影人凯瑟琳·迪克曼(Katherine Dieckmann)自编自导,她之前曾因为制作了《好孩子》(A Good Baby)和《挖掘者》(Diggers)而在电影工业中受到了极大的赞誉……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无疑是一首有关抚养小孩所经历的所有快乐和悲痛的赞美歌,同时还强调了作为一个妈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千万不能只想着付出一切,最终迷失了自我。乌玛·瑟曼(Uma Thurman)饰演的伊莱扎·韦尔奇,提供出来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母亲形象,拥有着惹人喜爱的迷糊个性,还会稍带点歇斯底里的兴奋,在出演丈夫的安东尼·爱德华兹(Anthony Edwards)的层次感分明的表演的指点之下,她显得如此能干且很贤惠--当然,这与饰演了她的死党的明妮·德里弗(Minnie Driver)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影片中扮演了几个小孩的童星那充满自然主义的表演风格,还有来自于纽约当地的艺术家的支持,使得这部影片立刻就散发出强大的温暖和拘泥细节的真实性。
影片中的伊莱扎是一个喜欢借用博客来抒发情感的女子,而乌玛·瑟曼显然是那种对类似的网络日记完全不了解的"网盲",她表示:"我从来没有写过博客,可以说想都没有想过……我的意思是,我真的一点都不了解这种网络日志,所以我只好将我在影片中的角色看成是一个灰心、泄气的失意作家而已,她渴望着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而我最喜欢《母性》的地方就在于,博客为伊莱扎提供了一块平台,她可以在上面记录一些她真正关心的事情。事实上,即使现实生活中的我对博客一无所知,也很少去看其他人的主页,但是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宣泄情感的渠道,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避风港--我想,不管是谁,如果能在博客的字里行间之中流露出一种有感而发的真实特色,那样的内容读起来肯定是非常地有趣的。"
不管是乌玛·瑟曼还是凯瑟琳·迪克曼,已经身为人母的她们对于"母性"这样的字眼自然也都不感到陌生了,瑟曼承认道:"其实我想说的是,母亲这个词语可以连带着引出一大堆涵盖范围非常广的话题,但是我发现里面大多都与无私、奉献这种很有高帽子嫌疑的内容分不开,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女人有了小孩以后,在这个世界上心里就再也装不下其他的了……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读这个由凯瑟琳·迪克曼创作出来的剧本时所感受到的震撼,因为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非常直白的女性形象,而且还发现了许多很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和亲密感的小铺垫。迪克曼在整个故事中安排了非常多的搞笑时刻,包括那些交织着苦与乐的灵动与美感--她展示出来的是一个我真正能融入其中的世界,然后又巧妙地做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细节处理。"
在乌玛·瑟曼看来,她愿意出演《母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她本人与伊莱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瑟曼继续说:"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我们都常使用一个相似的家庭用语,`如果是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为什么不直接做呢?`当然,身为一位母亲,确实算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充满了惊奇的经历,也是我生命中有过的最棒的体验。"
影片中的伊莱扎拥有的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但是乌玛·瑟曼却全然不是这样,所以在履行双亲的义务与责任时,她可能就会感觉更加地艰难一些,瑟曼说:"其实本质上而言,我是不会凭借主观的意向去判断别人的生活的……我觉得每一位母亲和孩子之间都有一种独特的相处方式,那是靠经验与爱才能得到的默契。我们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里面有一个真实、有趣又充满智慧的女人,虽然她看似身处在一个完美的四口之家中--爸爸、妈妈和一对儿女,可是她仍然经历了一段难以置信的艰难时刻,不得不重新确立生活的目标,以便不会在繁琐的家庭生活中彻底地迷失了自己,再也触摸不到有质感的未来。我没办法评论别人的生活,只能尽可能地掌握自己身边的一切,所以即使我的孩子们拥有的是一个相对不完整的家庭,可是他们却生活在我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母性`光环的保护下。"
【为母之道】
对于乌玛·瑟曼来说,身为人母的最大挑战,就是自己本来就不多的睡眠时间再度被无情地剥夺了,瑟曼表示:"在我看来,那真是非常折磨人的痛苦,你知道的,当你开始怀孕的时候,一切就已经扑面而来了……自从我第一次怀孕以来,我就再没睡过一个又踏实又安稳的好觉,要知道我年轻那会儿,可是非常嗜睡的,是有名的`睡神`。到了晚上,我总是睡睡醒醒,有的时候会以清醒的状态坐在床上好长时间,几乎已经变成了我需要面对的一场长期的战斗。"
影片中有这样一组场景,描述了伊莱扎因为有一部电影作品在她所在的街区拍摄,而给她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和不便,她为此感到特别地失望……而《母性》就是在纽约市实地拍摄的,对于这样一座人口过度密集的城市来说,除非影片需要某些特殊的要求,否则真的不太适合用来当做故事背景--而凯瑟琳·迪克曼之所以选择纽约,是因为这里有着她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迪克曼说:"我对此真的是深有体会,因为影片就是在我住所的那个街区拍摄的……虽然我并没有对其他人提出过类似的要求或建议,但是能够来到这个我如此熟悉的领域做我最喜欢做的事情,真的是非常地美妙。从我的窗户望出去,能够看到我的小孩的学校,我们真正可以掌握的是一个很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地理环境,我很喜欢这种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感。而且我感到非常地幸运,由于我一直给街区的协会捐钱,好像是从1989年就开始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就取得了拍摄的许可证,甚至就连街区协会的负责人也会经常在我们的周围走动,然后告诉路过的邻居们,`看,她就住在我们这里。 `虽然拍摄工作真的给这里带来了很多不方便之处,但我们都是心怀感激和与人为善去面对这一切的。"
而就出生于波士顿的乌玛·瑟曼而言,能够在一部电影作品中扮演一位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也算得上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了,瑟曼表示:"其实我非常喜欢看着一部电影从无到有的这个过程,那会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感。我还记得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一遇到在街边拍戏的剧组,就喜欢在周围走来走去,我经常会羡慕地观察停在这里的卡车,猜测,`是谁在我家附近拍电影呢?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坐进卡车里。`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梦想,因为能做一些你真正喜欢的事情,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的幸运。有的时候,拍电影就好比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你可以去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然后假装对那里很熟悉,而最终,你真的会越来越了解周遭的环境。"
乌玛·瑟曼承认,对于一个女人而言,为人母势必会令其重心从事业上有所转移,甚至有可能最终完全沉浸在了家庭生活里,瑟曼说:"孕育一个孩子,确实需要你在这方面付诸更多的时间或精力,但是我真的不介意……不过我还是多多少少有那么点恐慌的,害怕当我想工作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人愿意雇佣我,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上才会好一些。所以,即使我非常喜爱我的工作,可是生养小孩却是女性的本能,那是一种天性,就好比是女人生到这个世界的另外一个目的,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现在的女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的女人不会出去工作,所以她们只能依附于自己的丈夫,但今时不同往日,女人和男人一样要赚钱养家,因此她们在孕育一个小孩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困惑与挣扎也就更多一些,可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总是让她们无从选择,最终只好以放弃自己的一切来迎合家庭和孩子--这就是我的角色伊莱扎在影片中正在面对的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好在她还是重新找回了那个迷失了方向的自我。"
我们将会看到一个交织着欢笑和眼泪的喜剧故事,里面关乎的是所有能够想象得到的与身为人母的状态有关的进退两难的窘境,其中包括婚姻、工作、自我以及不必要的适应能力,都将在一个命中注定的关键日子里同时接受考验……影片自成一派,因为没有其他作品能够像它一样全身心地沉浸于其中,努力地探索着成为一位合格的母亲需要具备的方方面面,虽然带点扭曲的幽默感,却不能磨灭它对真实性的精确把握。
在成为一位母亲之前,伊莱扎·韦尔奇(乌玛·瑟曼饰)本来是一个小说家,后来她通过自己的网站变成一个专门为妈妈或准妈妈们撰写博客的人,因为这样可以让她将更为深沉且有创造力的精力全部放在抚养她的两个小孩上。伊莱扎的生活和工作全部浓缩进了一个租金稳定的公寓里,那是一个没有电梯的专门用来租赁的建筑物,矗立在高消费阶层所居住的格林威治镇的中心地带……伊莱扎有一个为人和善但做事常常心不在焉的丈夫(安东尼·爱德华兹饰),他对自己的妻子所面对的挣扎和冲突似乎总是置身事外、显得漠不关心,就更不用说履行基本的家庭义务了。伊莱扎常常找最好的朋友希拉(明妮·德里弗饰)谈心,她们对彼此都感到很惋惜,可惜却无能为力。
似乎所有可能会引发动荡的事情都挤在了同一天进行,也直接迫使着伊莱扎不得不面对她很有可能彻底地迷失掉自我的恐惧。打从一大早,伊莱扎就意识到自己走进了一个异常奔波忙碌的一天:为女儿筹备一个让人心满意足的6岁生日派对;照顾刚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儿子;在一个大规模的停车场里为一个位置而与那些傲慢专横的中年妇女战斗;修补因为在博客中过于坦白地记录了好朋友的"实话"而产生的愤怒与情感裂痕……最最重要的是,伊莱扎决定参加由一本非常高档的育儿杂志主办的一场竞赛,而她需要做的就是用500字回答一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深奥的问题--"成为一个母亲,对于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到了黄昏时分,伊莱扎努力地将这一天发生的一切录入成文字,而且还要看起来尽可能地美好……在回顾的过程中,伊莱扎却意外重新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声音,同时也意识到她生命中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整个故事以一种辛辣、尖锐且充满喧嚣的方式,着眼于所有妈妈都可能会面对的各种挑战,凭借着一种敏锐的观察力直接渗透到了一个即将步入中年的女子,对自我的理解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里--从被那些20出头的小青年称为"女士",到最终将时间和生命力全部耗在了收拾孩子们散落在各处的玩具以及丈夫随手甩到一边的臭袜子上。
◎幕后花絮
【母爱并不只是无私地奉献】
《母性》由女电影人凯瑟琳·迪克曼(Katherine Dieckmann)自编自导,她之前曾因为制作了《好孩子》(A Good Baby)和《挖掘者》(Diggers)而在电影工业中受到了极大的赞誉……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无疑是一首有关抚养小孩所经历的所有快乐和悲痛的赞美歌,同时还强调了作为一个妈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千万不能只想着付出一切,最终迷失了自我。乌玛·瑟曼(Uma Thurman)饰演的伊莱扎·韦尔奇,提供出来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母亲形象,拥有着惹人喜爱的迷糊个性,还会稍带点歇斯底里的兴奋,在出演丈夫的安东尼·爱德华兹(Anthony Edwards)的层次感分明的表演的指点之下,她显得如此能干且很贤惠--当然,这与饰演了她的死党的明妮·德里弗(Minnie Driver)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影片中扮演了几个小孩的童星那充满自然主义的表演风格,还有来自于纽约当地的艺术家的支持,使得这部影片立刻就散发出强大的温暖和拘泥细节的真实性。
影片中的伊莱扎是一个喜欢借用博客来抒发情感的女子,而乌玛·瑟曼显然是那种对类似的网络日记完全不了解的"网盲",她表示:"我从来没有写过博客,可以说想都没有想过……我的意思是,我真的一点都不了解这种网络日志,所以我只好将我在影片中的角色看成是一个灰心、泄气的失意作家而已,她渴望着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而我最喜欢《母性》的地方就在于,博客为伊莱扎提供了一块平台,她可以在上面记录一些她真正关心的事情。事实上,即使现实生活中的我对博客一无所知,也很少去看其他人的主页,但是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宣泄情感的渠道,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避风港--我想,不管是谁,如果能在博客的字里行间之中流露出一种有感而发的真实特色,那样的内容读起来肯定是非常地有趣的。"
不管是乌玛·瑟曼还是凯瑟琳·迪克曼,已经身为人母的她们对于"母性"这样的字眼自然也都不感到陌生了,瑟曼承认道:"其实我想说的是,母亲这个词语可以连带着引出一大堆涵盖范围非常广的话题,但是我发现里面大多都与无私、奉献这种很有高帽子嫌疑的内容分不开,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女人有了小孩以后,在这个世界上心里就再也装不下其他的了……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读这个由凯瑟琳·迪克曼创作出来的剧本时所感受到的震撼,因为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非常直白的女性形象,而且还发现了许多很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和亲密感的小铺垫。迪克曼在整个故事中安排了非常多的搞笑时刻,包括那些交织着苦与乐的灵动与美感--她展示出来的是一个我真正能融入其中的世界,然后又巧妙地做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细节处理。"
在乌玛·瑟曼看来,她愿意出演《母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她本人与伊莱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瑟曼继续说:"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我们都常使用一个相似的家庭用语,`如果是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为什么不直接做呢?`当然,身为一位母亲,确实算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充满了惊奇的经历,也是我生命中有过的最棒的体验。"
影片中的伊莱扎拥有的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但是乌玛·瑟曼却全然不是这样,所以在履行双亲的义务与责任时,她可能就会感觉更加地艰难一些,瑟曼说:"其实本质上而言,我是不会凭借主观的意向去判断别人的生活的……我觉得每一位母亲和孩子之间都有一种独特的相处方式,那是靠经验与爱才能得到的默契。我们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里面有一个真实、有趣又充满智慧的女人,虽然她看似身处在一个完美的四口之家中--爸爸、妈妈和一对儿女,可是她仍然经历了一段难以置信的艰难时刻,不得不重新确立生活的目标,以便不会在繁琐的家庭生活中彻底地迷失了自己,再也触摸不到有质感的未来。我没办法评论别人的生活,只能尽可能地掌握自己身边的一切,所以即使我的孩子们拥有的是一个相对不完整的家庭,可是他们却生活在我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母性`光环的保护下。"
【为母之道】
对于乌玛·瑟曼来说,身为人母的最大挑战,就是自己本来就不多的睡眠时间再度被无情地剥夺了,瑟曼表示:"在我看来,那真是非常折磨人的痛苦,你知道的,当你开始怀孕的时候,一切就已经扑面而来了……自从我第一次怀孕以来,我就再没睡过一个又踏实又安稳的好觉,要知道我年轻那会儿,可是非常嗜睡的,是有名的`睡神`。到了晚上,我总是睡睡醒醒,有的时候会以清醒的状态坐在床上好长时间,几乎已经变成了我需要面对的一场长期的战斗。"
影片中有这样一组场景,描述了伊莱扎因为有一部电影作品在她所在的街区拍摄,而给她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和不便,她为此感到特别地失望……而《母性》就是在纽约市实地拍摄的,对于这样一座人口过度密集的城市来说,除非影片需要某些特殊的要求,否则真的不太适合用来当做故事背景--而凯瑟琳·迪克曼之所以选择纽约,是因为这里有着她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迪克曼说:"我对此真的是深有体会,因为影片就是在我住所的那个街区拍摄的……虽然我并没有对其他人提出过类似的要求或建议,但是能够来到这个我如此熟悉的领域做我最喜欢做的事情,真的是非常地美妙。从我的窗户望出去,能够看到我的小孩的学校,我们真正可以掌握的是一个很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地理环境,我很喜欢这种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感。而且我感到非常地幸运,由于我一直给街区的协会捐钱,好像是从1989年就开始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就取得了拍摄的许可证,甚至就连街区协会的负责人也会经常在我们的周围走动,然后告诉路过的邻居们,`看,她就住在我们这里。 `虽然拍摄工作真的给这里带来了很多不方便之处,但我们都是心怀感激和与人为善去面对这一切的。"
而就出生于波士顿的乌玛·瑟曼而言,能够在一部电影作品中扮演一位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也算得上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了,瑟曼表示:"其实我非常喜欢看着一部电影从无到有的这个过程,那会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感。我还记得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一遇到在街边拍戏的剧组,就喜欢在周围走来走去,我经常会羡慕地观察停在这里的卡车,猜测,`是谁在我家附近拍电影呢?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坐进卡车里。`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梦想,因为能做一些你真正喜欢的事情,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的幸运。有的时候,拍电影就好比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你可以去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然后假装对那里很熟悉,而最终,你真的会越来越了解周遭的环境。"
乌玛·瑟曼承认,对于一个女人而言,为人母势必会令其重心从事业上有所转移,甚至有可能最终完全沉浸在了家庭生活里,瑟曼说:"孕育一个孩子,确实需要你在这方面付诸更多的时间或精力,但是我真的不介意……不过我还是多多少少有那么点恐慌的,害怕当我想工作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人愿意雇佣我,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上才会好一些。所以,即使我非常喜爱我的工作,可是生养小孩却是女性的本能,那是一种天性,就好比是女人生到这个世界的另外一个目的,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现在的女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的女人不会出去工作,所以她们只能依附于自己的丈夫,但今时不同往日,女人和男人一样要赚钱养家,因此她们在孕育一个小孩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困惑与挣扎也就更多一些,可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总是让她们无从选择,最终只好以放弃自己的一切来迎合家庭和孩子--这就是我的角色伊莱扎在影片中正在面对的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好在她还是重新找回了那个迷失了方向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