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简介
简 介
该片反映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下的罪恶。捷克国家博物馆馆长米哈尔·鲁凯甚(Michal Lukes):“这是关于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时期)的重要回忆。完全真实展现当时发生的恐怖。
影 评
电影《阴影下》(捷克语《Ve Stinu》,英文《In the shadow of the horse》) 今年在捷克首映后深受好评,首映一周后,更被捷克影视学院(CFTA)选中,代表捷克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该片反映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下的罪恶。捷克国家博物馆馆长米哈尔·鲁凯甚(Michal Lukes):“这是关于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时期)的重要回忆。
捷克此次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铁幕阴影下》,原名就是阴影下,影片的风格与此片名颇为搭调。整部影片气氛阴沉,暗淡光线下的的古老建筑,在讲究的镜头里显得特别有质感。中文名加上了铁铁幕两字,因为此剧与我所看过的大多数捷克电影一样,揭露的是铁幕之后的罪恶。只不过此片将谴责包装在一个罪案故事之中。
故事发生在1953年,铁幕刚刚在东欧落下不久,新旧体制正在转换过程中。就在这一年,建立起铁幕的斯大林去世,而在去世前,他在苏联及东欧开始了两项比较大的政策,一是货币改革,二是重启对犹太人的迫害。这是《铁幕阴影下》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观众能够把握住电影主旨的地方。
电影以一起金库盗窃案作为故事的开始,其实,这是一起并不复杂的案件,对于久经沙场的影片主角哈克上尉来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恐怕也遇到过不少类似案件。不过,随着调查的深入,各方人物次第登场,哈克才发现,案件相当的古怪,远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国安局出场接手了案件,还有德国的专家也介入,且涉案者基本上都是犹太人。一切显得那么扑朔迷离。哈克还在用着传统的手法调查着此案,不过时代已经完全改变了,在那个时代里,政治主宰着一切。哈克未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才酿成了他本人的悲剧。
影片的悬疑气氛营造得很不错,让观众也一度把其当成了警匪片,其实案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案件所发生的时间,以及所涉及到的人群。影片从一开始,就不断强调着当时的大背景,即已经当政的共产党政权正准备进行货币改革。对于那些刚从战争阴影中走出、正在适应所不熟悉体制的市民们,这恰恰是他们所强烈关注的问题。因为有着前车之鉴,作为东欧各国的老大哥苏联,刚刚在1947年进行了币改,之后也在东欧其他国家推行此项政策。货币改革的苦果,最后当然是由普通老百姓来承担的,这种改革实际上是政府对于民间的一种掠夺。斯大林说得很清楚:“恢复国家经济的艰难状况要求苏联国民进一步作出牺牲,但要使他们相信,这是最后一次牺牲。”
苏联新旧货币的兑换率,斯大林亲自定为十比一,并规定必须在一周内兑换完毕。从十月革命以来,经过近三十年苏联政治及经济大清洗,并且又经历了二次大战的苏联公民们,手中本已没有什么闲钱,又遭遇一次极大的洗劫,很多人的存款变成了废纸。这一作法,基本上每个共产主义国家都实行过,而且都打着极为崇高的旗号。中国在1955年也进行了过类似的政策,只是汲取了苏联及东欧的教训,未叫货币改革,而称其为发行新币,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由国家以建设的名义,对于国民进行彻底掠夺。
在电影中,哈克上尉的妻子对于即将到来的货币改革,一直提心吊胆,并嘱咐丈夫将家里的存款买成画,能够给孩子留下一点上学钱。而政府方面也是小心翼翼,严控着消息,民间只是不断地揣测。政府甚至一度公开地否认,认为即将进行货币改革完全是造谣。在电影的结尾,货币改革终于开始,愤怒的市民发疯式地从楼上扔下自己的血汗钱,这些钱已经变成了一张张废纸。哈克上尉在死前总算委托人将家里的存款,换成了一幅画,但从后面的历史来看,他的妻儿又能从这幅画中得到什么呢?
那么,货币改革与电影中的案件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不得不说电影中的第二个背景,即对于犹太人的迫害。提起屠杀犹太人,我们总想起纳粹,他们在二战期间总共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他们的罪行确实够得上滔天了。然而,苏联对于犹太人的迫害,相对于纳粹来说,也是不遑多让的。1930年,斯大林在与托洛斯基的权力斗争中,一大批犹太知识分子被迫害致死。希特勒入侵苏联,让斯大林的反犹政策暂缓。犹太人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其实是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很多人在战争中牺牲,也有很多人成为苏联英雄。然而,当战争快结束之时,斯大林却开始卸磨杀驴,从谋杀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领导人,到将大量的犹太人送入集中营,其所做所为相当令人发指。据统计,被苏联迫害致死的犹太人,也有近五百万左右。
捷克在二战中被德国吞并,其境内的犹太人饱受苦难。二战后,社会主义的捷克政府紧跟苏联,也开始了对犹太人的迫害。《铁幕阴影下》中的两起案件,皆是由布拉格国家安全局自导自演的案件。他们故意盗窃金库,抢劫邮局,其目的就是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犹太人。两起案件中,多名犹太人被捕,他们被指控盗窃国家财产,以及企图实行锡安主义。这实在是一箭双雕的计谋。一方面将货币改革这潭水搞混,让犹太人去承受罪名;另一方面,则可以借此清洗迫害犹太人。电影中,这起案件只是发生在布拉格的两桩小案件,其实体现的却是捷克的国家意志。因此,这桩刑事案件中,因为政治的介入而显得黑幕重重。
电影中的主角只是个有着正义感的老警察,可惜他不明白现实中的政治,最后他只能作为孤胆英雄,而与整个国家机器战斗,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在此之前,那个来自德国的专家已经警告过他,事情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劝告他保护好自己与家人。哈克企图揭露整个事件中的黑幕,而在铁幕缓缓落下之后,那个嗜血的机器正张开着血盆大口,等待着一试牙口的锋利,哈克成为了这架机器的一个牺牲者。但他远不是最后一个,对于任何敢于反抗甚至怀疑者,这架机器一向毫不留情,它残酷地运行了数十年。
电影最后留下了一点光明的尾巴。那个德国专家原是被苏联关押的纳粹,他与捷克达成交换回西德的条件,就是在法庭上指控犹太人是两起案件的罪犯。他回到了西德,也就是当时的自由世界。但他明了一切,也很同情主角哈克上尉。他带走了哈克上尉用生命换来的证据,能够让世界了解到发生在铁幕后的罪恶。但这丝光明对于死去的哈克来说,对于仍处于黑暗之中捷克人民来说,又有多大的用处呢?类似的罪恶,在捷克以及其他同样体制的国家中屡见不鲜,还会不断地反复地变换着方式发生,这种罪恶比起后面的更多罪恶来说,还真只是小事一桩。这些罪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揭露出来,但造成这种罪恶的制度及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并未被清算,还有一些国家仍然在继续着这种罪恶。
该片反映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下的罪恶。捷克国家博物馆馆长米哈尔·鲁凯甚(Michal Lukes):“这是关于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时期)的重要回忆。完全真实展现当时发生的恐怖。
影 评
电影《阴影下》(捷克语《Ve Stinu》,英文《In the shadow of the horse》) 今年在捷克首映后深受好评,首映一周后,更被捷克影视学院(CFTA)选中,代表捷克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该片反映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下的罪恶。捷克国家博物馆馆长米哈尔·鲁凯甚(Michal Lukes):“这是关于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时期)的重要回忆。
捷克此次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铁幕阴影下》,原名就是阴影下,影片的风格与此片名颇为搭调。整部影片气氛阴沉,暗淡光线下的的古老建筑,在讲究的镜头里显得特别有质感。中文名加上了铁铁幕两字,因为此剧与我所看过的大多数捷克电影一样,揭露的是铁幕之后的罪恶。只不过此片将谴责包装在一个罪案故事之中。
故事发生在1953年,铁幕刚刚在东欧落下不久,新旧体制正在转换过程中。就在这一年,建立起铁幕的斯大林去世,而在去世前,他在苏联及东欧开始了两项比较大的政策,一是货币改革,二是重启对犹太人的迫害。这是《铁幕阴影下》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观众能够把握住电影主旨的地方。
电影以一起金库盗窃案作为故事的开始,其实,这是一起并不复杂的案件,对于久经沙场的影片主角哈克上尉来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恐怕也遇到过不少类似案件。不过,随着调查的深入,各方人物次第登场,哈克才发现,案件相当的古怪,远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国安局出场接手了案件,还有德国的专家也介入,且涉案者基本上都是犹太人。一切显得那么扑朔迷离。哈克还在用着传统的手法调查着此案,不过时代已经完全改变了,在那个时代里,政治主宰着一切。哈克未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才酿成了他本人的悲剧。
影片的悬疑气氛营造得很不错,让观众也一度把其当成了警匪片,其实案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案件所发生的时间,以及所涉及到的人群。影片从一开始,就不断强调着当时的大背景,即已经当政的共产党政权正准备进行货币改革。对于那些刚从战争阴影中走出、正在适应所不熟悉体制的市民们,这恰恰是他们所强烈关注的问题。因为有着前车之鉴,作为东欧各国的老大哥苏联,刚刚在1947年进行了币改,之后也在东欧其他国家推行此项政策。货币改革的苦果,最后当然是由普通老百姓来承担的,这种改革实际上是政府对于民间的一种掠夺。斯大林说得很清楚:“恢复国家经济的艰难状况要求苏联国民进一步作出牺牲,但要使他们相信,这是最后一次牺牲。”
苏联新旧货币的兑换率,斯大林亲自定为十比一,并规定必须在一周内兑换完毕。从十月革命以来,经过近三十年苏联政治及经济大清洗,并且又经历了二次大战的苏联公民们,手中本已没有什么闲钱,又遭遇一次极大的洗劫,很多人的存款变成了废纸。这一作法,基本上每个共产主义国家都实行过,而且都打着极为崇高的旗号。中国在1955年也进行了过类似的政策,只是汲取了苏联及东欧的教训,未叫货币改革,而称其为发行新币,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由国家以建设的名义,对于国民进行彻底掠夺。
在电影中,哈克上尉的妻子对于即将到来的货币改革,一直提心吊胆,并嘱咐丈夫将家里的存款买成画,能够给孩子留下一点上学钱。而政府方面也是小心翼翼,严控着消息,民间只是不断地揣测。政府甚至一度公开地否认,认为即将进行货币改革完全是造谣。在电影的结尾,货币改革终于开始,愤怒的市民发疯式地从楼上扔下自己的血汗钱,这些钱已经变成了一张张废纸。哈克上尉在死前总算委托人将家里的存款,换成了一幅画,但从后面的历史来看,他的妻儿又能从这幅画中得到什么呢?
那么,货币改革与电影中的案件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不得不说电影中的第二个背景,即对于犹太人的迫害。提起屠杀犹太人,我们总想起纳粹,他们在二战期间总共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他们的罪行确实够得上滔天了。然而,苏联对于犹太人的迫害,相对于纳粹来说,也是不遑多让的。1930年,斯大林在与托洛斯基的权力斗争中,一大批犹太知识分子被迫害致死。希特勒入侵苏联,让斯大林的反犹政策暂缓。犹太人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其实是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很多人在战争中牺牲,也有很多人成为苏联英雄。然而,当战争快结束之时,斯大林却开始卸磨杀驴,从谋杀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领导人,到将大量的犹太人送入集中营,其所做所为相当令人发指。据统计,被苏联迫害致死的犹太人,也有近五百万左右。
捷克在二战中被德国吞并,其境内的犹太人饱受苦难。二战后,社会主义的捷克政府紧跟苏联,也开始了对犹太人的迫害。《铁幕阴影下》中的两起案件,皆是由布拉格国家安全局自导自演的案件。他们故意盗窃金库,抢劫邮局,其目的就是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犹太人。两起案件中,多名犹太人被捕,他们被指控盗窃国家财产,以及企图实行锡安主义。这实在是一箭双雕的计谋。一方面将货币改革这潭水搞混,让犹太人去承受罪名;另一方面,则可以借此清洗迫害犹太人。电影中,这起案件只是发生在布拉格的两桩小案件,其实体现的却是捷克的国家意志。因此,这桩刑事案件中,因为政治的介入而显得黑幕重重。
电影中的主角只是个有着正义感的老警察,可惜他不明白现实中的政治,最后他只能作为孤胆英雄,而与整个国家机器战斗,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在此之前,那个来自德国的专家已经警告过他,事情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劝告他保护好自己与家人。哈克企图揭露整个事件中的黑幕,而在铁幕缓缓落下之后,那个嗜血的机器正张开着血盆大口,等待着一试牙口的锋利,哈克成为了这架机器的一个牺牲者。但他远不是最后一个,对于任何敢于反抗甚至怀疑者,这架机器一向毫不留情,它残酷地运行了数十年。
电影最后留下了一点光明的尾巴。那个德国专家原是被苏联关押的纳粹,他与捷克达成交换回西德的条件,就是在法庭上指控犹太人是两起案件的罪犯。他回到了西德,也就是当时的自由世界。但他明了一切,也很同情主角哈克上尉。他带走了哈克上尉用生命换来的证据,能够让世界了解到发生在铁幕后的罪恶。但这丝光明对于死去的哈克来说,对于仍处于黑暗之中捷克人民来说,又有多大的用处呢?类似的罪恶,在捷克以及其他同样体制的国家中屡见不鲜,还会不断地反复地变换着方式发生,这种罪恶比起后面的更多罪恶来说,还真只是小事一桩。这些罪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揭露出来,但造成这种罪恶的制度及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并未被清算,还有一些国家仍然在继续着这种罪恶。